点击次数: 更新时间:2014-05-10 18:05:58
参考文献:
[1]Gillmor, D. We the Media: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, for the People. O' Reilly, 2004.
[2]郑杭生.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11,(2).
[3][德]哈贝马斯.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[M].曹卫东等译.上海:学林出版社,1999.
[4][美]费正清.美国与中国[M].张理京译.北京:世界知识出版社,1999.
[5]梁启超.新大陆游记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7.
[6]张东荪.理性与民主[M].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46.
[7]李友梅等.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12,(4).
[8]许纪霖.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:形态、功能与自我理解——以上海为例[J].史林,2003,(2).
[9]闵大洪.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[J].青年记者,2004,(10).
[10]高红.公共性的产生与公共性的生产[J].学海,2011,(1).
[11]谢志强.网络思想泡沫隐忧[J].人民论坛,2012,[22].
[12]陈尧.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: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[J].学术月刊,2011,(6).
[13]陆学艺.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[J].甘肃社会科学,2012,(6).
[14]胡锦涛.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2.
[15]郑杭生.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[J].江苏社会科学,2001,(3).
[16][美]罗尔斯.正义论[M].何怀宏,何包钢等译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8.
热点新闻